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7:34:12    次浏览
2001年,在湖北钟祥发掘了一座明代古墓,它是明仁宗之子梁庄王与其王妃的合葬墓。这座墓葬,随葬品十分丰富,金、银、玉、(珠)宝石、铜、铁、铅锡、瓷、陶、漆木、石、骨角等器共计达5300余件,而且珍贵的金银珠宝器占了大头:用金量达到16公斤,宝石700多颗。其随葬品的丰富与精美程度,超过目前已经发现的任何一座明代亲王墓,仅次于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——而后者是皇陵! (梁庄王墓的规制与一般亲王相同,但随葬品之丰富,直追帝陵,令人咋舌)我们先来看几件宝贝: (梁王妃魏氏金册) (金执壶与金佛像) (做工精美的金首饰) (发掘现场,墓室里堆起来的金银玉器)这位梁庄王,名叫朱瞻垍,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个儿子。生于永乐九年(1411),永乐二十二年封梁王。宣德四年在19岁时就藩湖广安陆(今湖北钟祥)。正统五年“以疾薨”,年30岁。因无子,国除,谥为庄,所以称为梁庄王。梁庄王是明代唯一的一位梁王,他因无后,封国在他死后就削除了。又过了十年,王府魏氏卒,与庄王合葬。由于王与王妃死后,梁国无人继承,于是将梁王府的金银财宝全部纳入墓中陪葬,这是梁庄王墓随葬品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。但明代历史上,不少亲王死后“国处”,墓葬也寒酸的很,与梁庄王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。梁庄王墓葬品之丰富,还是因为梁王很富有。可是仁宗九子封王(长子为宣宗),为什么唯独老九(他还有一个弟弟卫王)那么富有呢?这源自于他长兄宣宗皇帝朱瞻基的偏爱。宣宗的弟弟们,都是在他在位期间之国就封的,但他唯独对这个弟弟情有独钟,赏赐特别丰厚。比如宣德初,郑、越、襄、荆、淮五王就藩,诏命“岁给钞五万贯”,每年由朝廷赐宝钞五万贯,唯独梁王“倍之”,他一人得赐岁钞十万!平常府中有个大事小情,比如结婚、生女,宣宗都是赏赐不断,而且特别慷慨。梁庄王墓中有许多金银器,雕龙刻凤,都是宫廷形制,显然来自皇帝的钦赏(如下图,“西洋等处买到”的金锭,一定来自北京内府)。 (金锭文字为:“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一锭五十两重”)宣宗那么多兄弟,他为何对梁王如此宠爱和慷慨呢?这可能与梁庄王的母亲有关。本号前几日发表《原来殉葬也有人情好讲》,其中提到,在仁宗死后,年轻、本该殉葬的张妃因为后台硬,得以免除殉葬;而生了三位皇子(滕王朱瞻垲、梁王朱瞻垍、卫王朱瞻埏)的郭贵妃,却被迫殉葬。这位郭贵妃,就是梁庄王的母亲。 郭贵妃殉葬是实,但没有人知道,她是自愿殉葬还是被迫殉葬。郭贵妃生前封贵妃。明人沈德符说:国初时,六宫之中,以贵妃为极贵,只下中宫皇后一等。直到宣宗时,才给孙贵妃加了“皇贵妃”的封号,孙妃不久正位中宫,做了皇后,从此诸妃中才以皇贵妃为最重。沈德符说这些,是为了告诉大家,贵妃在宫中地位十分尊贵,借此暗示:地位仅次于皇后,极为尊贵,而且还生了三位皇子的郭贵妃,不当死而死,其中必有不可外传的隐情!沈德符没有说出的话是:郭贵妃一定是被逼殉葬的!那什么人能在仁宗死后,主宰后宫妃嫔的命运呢?非仁宗之后张太后莫能。 (明仁宗诚孝皇后张氏)张太后是个顶厉害的女人,她在儿子宣宗暴卒,孙子英宗以幼冲即位的条件下,主持大政多年,有点垂帘听政的意思。后人一说起所谓“仁宣之治”和英宗初政,总会把她推出来赞一赞。其实不过是些文人的马屁,实在有些过誉。举例来说,正统年间有名的大太监王振,就是张太后用得惯熟的私人。历史证明,往往只要太后主政,就会产生一个专权的大宦官,张太后也不例外。可后来大伙集中火力,一齐来骂王振,却忘了张太后才是王太监的后台大老板,王振正是张太后一手抬举起来的;更有无聊之人,编出一个故事,说张太后听说王振专擅跋扈后,将他召来,忽一个眼色,两旁女官齐刷刷拔剑,架在王振脖子上,要立取他性命,若不是英宗下跪力请,王振这个大祸害已经是死人了。这故事骗了不少人,常见古今之人论史,一边嘉赞张太后是女中巾帼,一边摇头叹息,谓英宗不该来救,使王振活命,乱了正统之政。可他们怎不想想,如果张太后真要除掉王振,何必一定要杀他,将他贬斥出外不就可以了吗?玩那女官耍剑的把戏干什么!这一幕,我大胆发人所未发,将之定为一出折子戏,名为《张太后伪斩王振》,实际上,此事纯属子虚乌有(本号有文加以辩驳,请参读)。 (梁王王冠,根据不同的礼仪活动,戴不同的王冠)张太后在朱高炽做太子、做皇帝时,在后宫就没有竞争对手吗?后宫女子所争者,不必是正妃、皇后之位,对她们来说,固宠与床第之欢,竞争也是异常激烈的。郭贵妃生了仁宗最小的三个儿子,显然她还很年轻,是仁宗非常宠幸之人;她位至贵妃,地位直逼张后,一定令张后感到极大的威胁,进而讨厌郭妃这个人,心中嫉妒之火旺盛——你要在她胸壁里贴块面饼,保证立马热乎乎出炉。我们知道,仁宗朱高炽不是一个强势的人,甚至可以说性格相当软弱。他作为兄长,两个弟弟(汉王与赵王),一个都不服他;他作为男人,也没能使妻妾间睦宁和戢。仁宗时,后宫关系非常紧张,宫人之间勾心斗角,甚至传出某妃欲暗害张后,误中仁宗,导致他暴毙的奇闻。后宫斗争演变到这个程度,仁宗真可谓无能矣!在那样的环境下,张、郭很可能是两个最大的对头,而宫人们纷纷站队,两宫势同水火。谁也没有料到,仁宗即位仅一年即亡,张后之子即位,张皇后升作张太后,倚仗她皇帝儿子,占据了绝对的优势。于是她假借仁宗遗言,逼迫郭贵妃以及平日与她亲近的妃子们,全部殉葬,昔日仇怼,顿时报销,何其快哉!从仁宗妃子殉葬情况来看,谁殉谁不殉,可能有皇帝临终本人的意愿(这一方面尚无证据,而我想朱元璋身后之事应属此类),但最终决定权,还是在活人手里。好比仁宗特地交代,要张妃随他去,但张家在朝势力大,人面儿熟,再使些银子,他家的女儿就不仅不必死,而且必不死了。而那些无依无靠的、政治上失势落败的,只好接受殉葬的悲苦命运了。后宫之争这出戏可算落幕啦!然而,竟是那样一个弱肉强食、令人苦闷的悲惨结局!对于庶母郭贵妃的命运,张太后之子宣宗同情,但他没法阻止,他的内心可能感到非常痛苦,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兄弟,于是在诸弟之中,他对郭贵妃的儿子特别的关爱(贵妃长子滕王早夭,幼子卫王没有就藩,“宣宗抚爱之”)——这便是因怜惜其母,而对其子的一种补偿吧。本文主要内容摘自胡丹《大明后宫有战事》(太白文艺出版社,2015年),深度阅读,请看原书。 (“揭秘大明”三部曲之《大明后宫有战事》,已由台湾远流出版公司推出繁体字版)——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:hdshuoshi(皇帝说史)赞赏人赞赏